認識頸椎椎間盤突出
頸椎椎間盤突出是指頸部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,導致髓核突出,壓迫周圍神經或脊髓。這種情況常見於中老年人,特別是長期保持不良姿勢或有過度負荷的人群。成因:
- 年齡因素:隨著年齡增長,椎間盤的水分含量下降,變得更為脆弱和易損,這增加了突出的風險。
- 外傷或過度使用:頸部的外傷(如事故或跌倒)或長期的重複性壓力(如重物搬運或不當姿勢)可導致椎間盤受損。
- 姿勢不良: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或電腦,容易造成頸椎過度負擔,進而引發椎間盤突出。
- 遺傳因素:家族史可能增加患病風險,一些人天生就有較弱的椎間盤結構。
- 肥胖:超重會增加頸椎的負擔,從而促進椎間盤的退化和突出。


常見的症狀

頸部疼痛
持續或間歇性的頸部疼痛,可能伴隨僵硬感。

放射性疼痛
疼痛可沿著肩膀、手臂甚至手指放射。

麻木或刺痛
手臂或手部可能出現麻木或刺痛感。

肌肉無力
受影響的手臂或手部肌肉力量減弱。

頭暈或平衡問題
部分患者可能感到頭暈或失去平衡。
致病原因
了解這些成因和致病因素可以幫助採取預防措施,減少頸椎椎間盤突出的風險。
如果出現頸部不適,建議及時就醫,尋求專業的診斷和治療。

退行性變化
隨著年齡增長,椎間盤逐漸退化,結構變得更脆弱,容易產生突出。

生物力學因素
不當的運動、突然的扭轉或過度伸展均可能導致椎間盤的受傷。

其他健康問題
糖尿病、關節炎等慢性疾病可能影響椎間盤的健康和修復能力。

缺乏運動
缺乏強度適中的運動可導致肌肉力量不足,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撐,增加頸椎的壓力。


診斷與手術治療
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及臨床檢查,醫師可以根據症狀推測是否有椎間盤突出。影像學檢查,如磁共振成像(MRI)、電腦斷層(CT)掃描,能更清楚地看到突出的椎間盤及其對神經的影響。
當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時,可能需要考慮手術。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椎間盤切除術和脊椎融合術。


非手術治療
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及臨床檢查,醫師可以根據症狀推測
是否有椎間盤突出。
物理治療
透過運動、熱敷、冷敷和其他療法來減輕疼痛和增強肌肉。
藥物治療
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(NSAIDs)、肌肉鬆弛劑或類固醇以控制疼痛和炎症。
頸部支撐
使用頸圈或頸托以減少頸部壓力。
預防與自我保健
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及臨床檢查,醫師可以根據症狀推測
是否有椎間盤突出。

保持正確姿勢
避免長時間保持不良姿勢,特別是在坐著或搬重物時。

適時休息
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,特別是在使用電腦時。

強化核心肌群和柔韌性
定期進行頸部及全身運動以增強肌肉力量和柔韌性。


椎間盤突出常見問答
什麼是椎間盤突出?
椎間盤突出是指椎間盤內部的髓核因纖維環破裂而外凸,壓迫到鄰近的神經根或脊髓,引起疼痛和其他症狀。椎間盤突出有哪些常見症狀?
- 腰背部疼痛,可能向下延伸至臀部或腿部。
- 肢體麻木或刺痛感。
- 肌肉無力,影響行走或站立。
- 嚴重情況下可能出現大小便失禁(馬尾症候群)。
導致椎間盤突出的主要原因是什麼?
- 退化性變化:隨年齡增長,椎間盤失去彈性,容易破裂。
- 不正確姿勢:長期坐姿不良或搬重物方式不當。
- 外傷:如跌倒或車禍。
- 過度使用:重複性的彎腰或扭轉動作。
哪些人更容易出現椎間盤突出?
- 年齡介於30-50歲的成年人。
- 從事體力勞動或久坐辦公的人群。
- 過重或缺乏運動者。
非手術治療
- 椎間盤突出可以不手術治療嗎?
是的,多數患者可透過保守療法改善,常見方式包括:- 休息與姿勢調整:避免過度使用背部。
- 物理治療:如牽引、熱敷或超音波治療。
- 藥物治療:
- 非類固醇消炎藥(NSAIDs)。
- 神經痛緩解藥物。
- 神經阻滯注射:注射類固醇減輕神經周圍炎症。
手術治療
什麼情況下需要手術?
- 保守療法無效,症狀持續超過6週。
- 嚴重神經壓迫,導致行動困難或大小便失控。
- 疼痛劇烈,影響日常生活。
常見的手術方式有哪些?
- 椎間盤切除術:移除突出的椎間盤部分,減輕神經壓迫。
- 微創手術:傷口小,恢復快,如顯微椎間盤切除術。
手術後需要多久才能恢復?
- 微創手術約需4-6週恢復日常活動。
- 傳統手術可能需3個月或更長時間復原。
術後復健重要嗎?
是的,術後物理治療有助於增強肌肉力量、改善脊椎穩定性,並防止復發。
- 正確姿勢:坐、站、行走時保持背部筆直。
- 避免過度負重:搬運重物時應屈膝,而非彎腰。
- 規律運動:增強核心肌群力量,減輕脊椎負擔。
- 控制體重:避免腰椎承受過多壓力。
椎間盤突出會自癒嗎?
輕微的椎間盤突出有可能隨時間吸收或癒合,但嚴重壓迫神經的情況需要積極治療。椎間盤突出是否會復發?
有可能復發,因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姿勢是關鍵。
回饋分享